書名 |
作者 |
內容大意 |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 |
孫大川 |
原住民文學的存在逐漸有它的相對穩固的社會基礎,呈現獨特意義的脈絡。 |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 |
孫大川 |
以詩入歌,隨時隨處吟詠抒情 |
台灣蕃人風俗誌 |
鈴木質 |
根據考古學上導証、習俗的調查和人類學的研究,推測來龍去脈。 |
尋訪凱達格蘭族 |
劉還月、李順仁、黃提銘、黃兆慧、王志文 |
促進族群間的和諧與互相尊重,共同建設一個富有多元化的新臺灣。 |
飛魚與pele |
李阿乙、簡鴻模 |
建立多元族群文化之觀點,加強族群認同與歸屬感。 |
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 |
康培德 |
荷蘭人、西班牙人及鄭氏王朝於十七世紀佔領台灣時期如何治理原住民。 |
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 |
施正鋒 |
二二八時,南投山上的原住民年輕人如何搭tolagu(卡車),呼籲經過霧峰大街,前往台中支援起義的學生。 |
向世界發聲 |
程麗華 |
殖民主義的同化的政策影響而使得一些弱勢族群的文化與語言在消失中,而原職務民文化最嚴重。 |
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於自治 |
高德義 |
探討當今原住民族的處境、人權、自治及發展議題,並民族重建及發展之道。 |
山徑百年 |
高琇瑩、賴美麗 |
循著千百年來山徑發展的軌跡,探尋太魯閣人文歷史演變的風貌,撼動人心的過往。 |
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 |
林素珍 陳耀芳 |
戰後西方傳教士深入阿美部落傳教,即使現在教勢不若以往興盛,經過五十多年的歷程,教會已成為多數阿美族部落的精神堡壘。 |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 |
林三元 |
新的法治基礎,進而喚醒主流社會,尊中多元文化。 |
103年台灣原住族經濟狀況調查 |
原住民族委員會 |
造成原住民族家戶經濟弱勢的原因,為各項施政擬定的參考依據。 |
聽見山海的歌聲 |
鄭雅雯 |
隨這原住民的展開,寫散文、報導和評論,成為原住民文化運動的尖兵」。 |
順益台灣.印記台灣 |
順益台灣 |
「順益」藏著許多台灣土斯土民的歷史記憶。 |
104年第六屆談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
林江義 |
千白年來,文學所發出來的聲音無疑就是最大的「天問」一一從起點到終點。 |
原住民族文獻 |
原住民委員會 |
原住民族各種文獻史料、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老照片'影音、地圖、手稿、生活器物、以及相關的研究出探、書評級藝術等。 |
征憶 |
蔡金鼎 |
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關鍵時期原住民青年時代下的遭遇。 |
生番行腳 |
森丑之助 |
人為什麼活?人為什麼打仗?「系譜空間」是甚麼?」 |
山還世界 |
孫大川 |
一個刻意被遺忘的群族;怎麼看自己、怎麼看別人、怎麼被看、怎麼看自己被看... |
番人之眼 |
瓦歷斯.若幹 |
穿透文明與荒野的界線,傳述來自山海部落的原住民。 |
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 |
孫大川 |
團結各方的力量,做更多的事,走更遠的路;將大家組織起來。 |
台灣原住民 族關係文學作品選集 1603-1945 (上) (下) |
黃美娥 |
文學史料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在台灣文學獲致學科體制化 ,變成了一門新興科之後,就越發肯定其意義。 |
庫巴之火 |
鄒族巴蘇雅.博伊折奴 |
民俗、人類、宗教學等,嘗試打開視野;天地調整、造人、社日月、洪水、古物起源、是族起源共七類。 |
原住民學生 你好棒! |
梁明輝 |
對原住民學生多元才能得肯定。 |
董牧師說故事 |
作者:董森永 |
獨特的文化及有智慧知識的幽默民族,是有創意和平,自足自級、相親相愛、合作團結的民族。 |
台灣歷史故事 |
王淑芬 |
史前以致台灣光復,牽涉的主題從艱辛的開發過程、激烈的戰爭與動亂、社會的民情與風俗、到個別人物的感人事蹟。 |
霧社事件證言 |
阿威嚇拔哈 |
原住民是信仰自然的守護者,順應自然生態的安排,為維護其生存所依靠的整個山地生態。 |
讓我們說母語 |
王蜀桂 |
文化政策、文化資產保護在哪裡?對於逐漸消失的民族音樂資產在竟置之不理! |
高砂王國 |
達利.卡給(柯正信) |
泰雅族祖起源的歷史傳說,生動的紀錄泰雅族社會習俗與祭典禮儀。 |
台灣原住民傳統織布 |
王蜀桂 |
企圖喚回一般人對古老織布文化的微薄記憶。 |
頭目出巡 |
林建成 |
在這婆娑之島上,少數民族的風俗布農的愛情弓琴,排灣頭目出巡,魯凱的提親隊,賽夏的矮靈…。 |
太陽神的子民 |
陳英雄 |
排灣族人的風俗習慣非常珍貴與完美!族宗們流傳的「巴力西彥」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的珍貴文化。 |
太陽迴旋的地方 |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 |
所有的人類都有自己看世界和宇宙的窗口。天神也給全人類囪門/天窗的管道好賜予智慧以生存。 |
原舞著 |
吳錦發 |
一個默默無聞的鼓隊,躍升為全國第一流的鼓隊,甚至成為全世界流的藝術團隊。聲譽鶴起,鼓聲震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 |
山海尋機 |
張素娟、康培德、李宜憲 |
以台灣歷史的時空發展為住軸,歸納出最能突顯原住民歷史的主題。 |
台灣野菜主義 |
吳雪月 |
阿美族的野菜文化與生活智慧,期待以實際可用的方式,將野菜帶入生活,是一本兼具功能、文化與趣味的植物書。 |
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 |
許功明.柯惠譯 |
各民族優良傳統文化是人類具有的價值,是有形與無形的智慧結晶。 |
阿美族的傳說 |
林淳義 |
花蓮的美崙山上住著一群會施魔的大巨人-阿里卡蓋;偉大的阿美頭目-馬拉葛帶領族人奮戰大巨人,捍衛族人安危… |
泰雅傳統文物誌 |
卡義.卜勇 |
傳統的泰雅族家庭,一切都過著傳統原始生活,童年時期相處的一切文物都賦有難以割捨的感情,更加深對自己文物的喜愛。 |
邵族神話與傳說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漢化最深的族群,混合了濃厚的漢人味道。「逐鹿傳奇、拉魯島與茄苳樹、公媽藍、九龍與水精、獨木舟的口傳故事」。 |
排灣族神話與傳說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台灣原住民族人群中人口數排名第三的排灣族,自稱「白歨蛇之子」,陶壺生人、白歨蛇與流理朱、五年祭、獵豹的禁忌、石板屋的口傳故事。 |
神話.祭儀.布農人 |
余錦虎 |
認是布農族古先人們在高山上如何取大自然的智慧、型態變化、族人的生活(尊嚴,baus-zag)。 |
原住民的文化與文學 |
巴蘇亞.博伊哲努 |
原住民本身無法置身事外,必須自己縝密思考、規劃與實在的參與、實踐,建立一片屬與原住民的文學天地。 |
抓不住的蘭嶼小孩 |
蕭玉霜 |
希望蘭嶼當地的年輕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實踐自己的夢想,透過創作讓更多的人能感受到生活周遭之美! |
原住民族文獻(二) |
行政院原住民族文委會 |
原住民各族各種文獻史料、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老照片、影音、地圖、手稿生活物器,以及相關的研究初探、書評級譯術等。 |
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 |
阮昌銳 |
在群族方面以泰雅、布農、阿美和噶瑪蘭為主,在社會結構、經濟生活、生產方式、傳統工藝等也提出了漢人土著化的例子。 |
宜蘭泰雅族百年影像 |
廖英杰 |
不論是百年的居住空間、部落樣貌、服飾與生活,以及與日人激烈對抗的悲壯,透過這些豐富的影像史料,開啟了我們對與千百年來居住在此的泰雅族人多重認識與理解。 |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 |
田哲益,全妙雲 |
以布農族子 孫的背景,神話傳說故事,賦予基本質的面貌使內涵真實無華的成顯出來。 |
台灣原住民泰雅族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外來的社會與經濟條件嚴重衝擊下,接受了近代化的洗禮,泰雅族傳統文化嚴重流失,族人不把自己文化視為高貴的文化,這些都值得族人去深思。 |
台灣原住民賽夏族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族群文化的研究,可藉由緬懷先人,策勵將來,讓我們的族人發揮同舟共濟,透過策群力,把巴斯達隘矮靈祭典的價值及特色,發揮到極致,文化的傳承更茁壯。 |
台灣原住民卑南族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年齡組織以及斯巴達式會所教育訓練,獨步全台,引以為傲;社會組織相當堅強從少到老都有所屬的結構團體,終其一生效力與服膺所屬的組織。 |
台灣原住民達悟族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由於蘭嶼四周環還,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因此,孕育出達悟族人與太平洋相互依存的曆法和生活方式,也發站出建築、造船以及生活器具上的獨特風格。 |
南庄事件 (下) |
林修澈 |
就南庄事件而言,真正正面面對的是前述的「南庄事件與日阿拐:透過文獻與追憶的認識,可以說是「事件本史」的前書,兩書互相參照合讀,可以簡要並且也還算完整地認識南庄事件。 |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 |
夷將.拔路而 |
四百年史是站在漢人主觀立場,認為漢人來台之後,台灣才得以開發,接觸文明,而漠視了本來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 |
阿美族口傳文學集 |
黃貴潮Lifok Dongi |
原住民文獻重整工作得以返本開心的希望工作程,他將換起所有生活與台灣人民得集體記憶,並為這塊土地留下田美德族群文化果實。 |
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 |
康培德 |
將KButa世系群的起源、遷徒、家族融合的過程、親族組織、宗教信仰及喪葬的變遷等做了完整的紀錄,有助於世人瞭解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的家族樣貌。 |
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 |
陳奇祿 |
居住在台灣南部山地間的排灣群諸族,擁有優美的木雕和織布藝術,不但在台灣,即在東南亞細亞文化區中,意為特色。 |
布農族的狩獵 |
王建臺 姜穎 |
探究布農族人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中,歷經不同的統治政權,其傳統狩獵文化在劇烈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變動中,族人的狩獵實踐、狩獵論述與認同經歷了哪些轉變。 |
原住民史料編與研究日據時期竹苗地區 |
王學新 |
分為導編、史料翻譯篇及研究篇等三篇。各篇內容極其豐富,且甚具史料價值 ,是研究日治初期竹苗地區原住民統治政策及原住民的第一手資料,頗具參考價值。 |
原教界25~36期 |
吳清基孫大川 |
以「校園原語推手」為提,是為了介紹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推動之後,因應本土語言而成立的本土語言輔導團,以及針對族語教學分面的輔導。 |
你願意聽我的聲音嗎 |
胡忠信、高金素梅 |
「追求靈魂」,是一種寫作與救贖,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每有休止的對話,不只是回顧過去,也是鼓舞我們要活在當下掌握現在,滿懷信心語愛心,邁向未來與希望。 |
Ne Ne Ne台灣原住民搖籃曲 |
溫秋菊 |
哄睡、催眠、寄託希望、價值觀等各具特色。 |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下) |
孫大川 |
文中真情流露的情感與題材的啟發性令人印象深刻 |
北美阿里山 |
林雙不 |
在台灣幾度封閉黑暗的時代裡,企圖為故鄉的前途點燈 |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 |
林素珍 |
在面臨日殖民統治時,是如何應付他們生活中突來的遽變。 |
頭目哈古 |
趙 鋼 |
把族先傳統美德延續下去,展現他們的精神,已感恩的心請面對族先。 |
雅美族Yami歌謠 |
夏本奇伯愛雅(周宗經) |
歌謠的內容不僅表達個人的情感,並且記述族人的生活經驗,更貼近自的生活。 |
雲豹的傳人 |
奧威尼.卡露斯盎 |
魯凱族人能感知己在歷史的黃昏裡,回頭一瞥這一片美麗的山河,試著從百合般的文化精神資產,緬懷祖先並疼惜自己。 |
原住民可繼續居住環境的展望。 |
關華山 |
面臨全球資訊化帶來的空間與社會巨變,對台灣的建築學院教育,建築論述造成的衝擊,更是極有意義的事。 |
台灣原住民運動的國會路線 |
黃玲華 |
透過80年代初原住民運動觀點,探討國會原住民力為的問政。 |
山海尋跡臺灣原住民族文獻選介 |
詹素娟、康培德、李宜憲 |
語言、音樂、歌舞的紀錄,器物的雕刻、編織與製作,甚至紋飾、服裝、配帶物件等,無一不是認識原住民社會文化暨歷史變遷的重要性。 |
阿美族口傳文學集 |
黃貴潮LifoK Dongi |
呈現宜灣阿美傳統語言、音韻、語法、思維以及用點之美。 |
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 |
胡台麗 |
不限於原住民落實際的祭儀樂舞,展演在視聽方面表現突出的文化活動,呈現為主體的民族誌記錄片。 |
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 |
譚光鼎 |
分析原住民教育的十個主要問題切入,揭示原住民教育問題。 |
原住民地方文化總業總提驗檢 |
監察院 |
行政院各相關部會在原住民鄉鎮推動文化產業情形、成效、面臨之問題及未來的發展。 |
原住民神話與文化分析 |
林道生 |
今天原住民生活、思想、奮鬥及幻想,充滿了台灣史前的原住民部落生活氣息及民俗風格。 |
鍾坤明傳滿州民謠舵手 |
郭漢辰 |
音樂是傳達感請最好的媒介,對故鄉土地的深切情感藉由口而傳唱,代代相傳就成了民搖得起源。 |
從口頭傳統到文字書寫 |
劉秀美 |
探討社會現象與族群關係。 |
台灣土俗誌 |
小泉鐵 |
以阿美族及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系統性的論述 |
蕃鄉風物記 |
小泉鐵 |
|
在群山之間中亞高地纪行 |
威福瑞.賽西格 |
攀越山頭或繞山走一遭,只為了一探前方究竟。 |
少年噶瑪蘭 |
李 潼 |
你對「家鄉」從小生長的地方,了解多少。 |
加禮宛事件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一) |
康培德、陳俊男、李宜憲 |
為了順應大環境的變化不段調整固有生存的步調也符合每一文化需求。 |
原住民自治制度之研究與規劃排灣族、魯凱、雅美族 |
高德義 |
全球原住民族要求自決、自治的呼聲逐漸升高,並蔚為當今民族政策風潮及熱門課題。 |
台灣原住民族關係 文學作品選集1603-1894(3 ) (4) |
黃美娥 |
具文學性或代表性意義之作而做成。 |
台灣原住民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台灣原住民若能善用這一項珍貴的資源,讓當地語言成為吸引遊客前來一遊的動力 ,亦使當地語言更自尊而從容保存下來。 |
外公的海 |
亞榮隆.撒可努 |
詼諧知外帶著達觀,所有的苦難似乎都被哭笑洗淨充淨了。 |
與部落共行 |
外籍神父與台灣原住民的文華知遇/原住民族委員會 |
透過保存這些珍貴的史料與文化智慧,勢必能讓台灣的原鄉文化色彩更加鮮明與凸顯。 |
尋回台灣原住民失傳的知物珍寶 |
蔡玉珊 |
保存台灣本土的原住民精緻工藝有極大的意義,也是文化傳續與發展得重要基礎。 |
小米酒的故鄉 |
林建成 |
原住民文化采風「真摯情感、動人事物」。 |
北大武山之領 |
讓阿淥.達入拉雅之 |
諸多神話故事成為可朗訟的詩,自然流露對外祖父母、父母親、石板屋部落與周遭民族懷念與不捨。 |
最後的獵人 |
拓跋斯.塔瑪匹瑪 |
確信也具有比漢人更好的社會制度、更浪漫的愛情、更英勇的武士…等。 |
我在部落的族人們 |
啟明.拉瓦 |
每個故事人物、批判與悲喜,皆是反映這族群在當代所面臨的現象和困境。 |
那年我們祭拜族靈 |
霍斯陸曼.伐伐 |
在濃霧中迷失的獵人,都會不斷的發出吼聲和槍聲,藉以驅趕內心的懼怕及讓前來尋找的族人知道自己的位置。 |
迷霧之旅 |
瓦歷斯.諾幹 |
充滿了對土地的心痛及愛惜,在龐大而長遠的災難 ,壓迫之中,刻意去凸顯安靜的生存小生機。 |
鯨面 |
霍斯陸曼.伐伐 |
以「大自然為師,以萬物為友」,保有著良善、純真的心靈;開創另一片天地之外,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能夠坦然豁達和熱愛生命。 |
山撒可努飛鼠 |
亞榮隆. 撒可努 |
異文化的接受以及異文化的入侵,部落社會組織的瓦解,逐漸脫離排灣族人身上,族人無奈、徬徨,徹徹底底打擊了原住民最深沉的內心世界。 |
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 |
行政院原住民為員會 |
睹物思情,對馬偕博士終其一生對台灣的情愛,心中有無限的感動。 |
泰雅腳蹤 |
娃利斯.羅千 |
失去山林獵場就是悲哀,比起腰綁獵刀,腳踩土地,白天手柔乾糞追逐不一樣的腳蹤;業完嘴巴清文土地休憩的實在。 |
走過時空的月亮 |
林太、李文甦、林聖賢 |
射太陽、洪泛的神話故事證實布農族與地球上擁有相似記憶的民族一般歷史悠久。 |
賽夏族神話與傳說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賽夏族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的族群,流傳的神話卻相當豐富,尤以影響其歷史文化最具的「矮黑人」故事,成為賽夏族人的信仰,且左右其生活。 |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達給斯海方案.娃莉絲 |
素有「中央山脈守護神者」之稱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群中活動最強的族群。「葫蘆生人、雲的故事、八部合音、射耳祭、搶婚與講婚的口傳故事」。 |
阿美族神話與傳說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最多的一群,也是保留母系社會制度最濃厚的一個族群。「再創生、彩虹的傳說、人頭祭、鍬與刀、製陶的口傳故事」。 |
鄒族神話與傳說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鄒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最精於狩獵與勇武善戰的族群。「山崩地裂、吃米沙的神、黑巫術、鑿齒染牙的口傳故事」。 |
卑南族神話與傳說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卑南族是擁有最豐富的文化遺址,密集的石板棺與精緻的陪葬品,讓神話傳說更豐富的色彩。「石生與族生、巫師與祭師、刺猴祭、鹿與少女的口傳故事」。 |
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 |
達西烏拉灣 .畢馬(田哲益) |
布農族人一生中伴隨著的生命禮儀,及有關農事的各種歲時祭儀,從各種祭典的活動代表意義祭祀方式等。 |
泰雅的故事 |
游霸士.橈給赫(田敏忠) |
詩頌、歌謠為本書的起始,古老又動人的美麗故事、信仰與禁忌,以及祖先們走過的歷史、與生存環境搏鬥後的生活智慧。 |
原住民族文獻(三) |
原住民族文委會 |
原住民各族各種文獻史料、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老照片、影音、地圖、手稿生活物器,以及相關的研究初探、書評級譯術等。 |
番人之眼 |
瓦歷斯.諾幹 |
故事雜揉著甜蜜的笑話與心酸的悲劇,也交織著變化莫測的現代與一位深長的部落神話。 |
2013台灣文學獎 |
奧威尼.露斯 、李 橋、陳嘉佑、駱以軍、陳 黎、左美雲 、吳 晟、浦忠成 |
在台灣文學獎中設母語創作,台語、客語、原住民輪著辦,有象徵性意義。 |
雅美族Yami歌謠 |
夏本其博愛雅 |
在不同男女的歌聲技巧與方法,沒有老師教,不容易學會的古典音樂。 |
台灣原住民阿美族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年齡階級組織制度,在臺灣原住民中可以說是最嚴密而完善 ,原由在一制度與倫理密不可分,於阿美族之家庭、宗教、社會影響最大。 |
台灣原住民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古代的排灣族「夜不閉戶,路不捨遺」,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歲月,過著自及自足而安寧的生活。其一是部落組織的功效,其二是注重榮譽制度。 |
台灣原住民邵族 |
達西烏溪拉灣.畢馬 |
在漢人文化氣氛包圍之下,卻淺藏著另一種外人不易察覺到的邵族文化可以規探邵族人的堅忍。 |
福爾摩沙傳 |
|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不論悲情或光耀,皆留下濃濃的古今情,這是祖先電力家業基礎也是後代姿孫彼此血脈相連、安身立命的地方。 |
布農族史篇 |
業家寧 |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的第四大族群,分布在現今中央山脈以南,由濁水溪上游向南延伸至高屏溪、卑南溪之中上游地區,在行政區上,包括現今的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高雄縣桃源鄉、三民鄉;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以及花蓮縣卓溪鄉及萬榮鄉一步分為其主要的分布區。 |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
20年間,由伊能嘉矩、森丑之注所延續的踏查工作,不但遵循著和鳥居龍藏一樣的知識熱情,更透過詳細密察的踏查日誌,嘗試捕捉部落族人曲折多樣的主體世界。 |
台灣原住民族一百年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
針對原住民一百年來的社會發展,進行跨領域、跨學科與文化的總體性廣泛對話。如台灣原住民族的法治、社會、教育文化、語言、土地與經濟的變遷與發展。 |
Pinaski部落變遷中的女性(1980-19995) |
董恕明 |
內容:探討下檳榔部落史及「媽媽小合唱團」的組成與活動,並透過對「媽媽小姐合唱團」成員的訪談與個人追憶, 記錄部落時空脈絡及文化傳承過程,由他們的角度拼湊串連部落的歷史。 |
賽下學概論 |
林修澈 |
呈現賽夏學整體概論的論文選集。是以賽夏族為研究對象,體系性描繪出全帽的一門學問。概論,經過先輩前嫌百年來仆後繼接力長跑後而形成。未構成全帽的完備性,必須顧全各個領域,在兩者兼顧的反覆篩選。 |
阿美族的棒球身體 文化與認同 |
黃東治邱韋誠 |
檢視該族在歷史上如何涉入棒球運動,並從中深入的分析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歷史軌跡和文化轉型,建構阿美族原住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集體記憶和生命經驗。 |
木雕 |
盧梅芬 |
探討住民藝術及從事原住民木雕者進入社會各種機制後,與各時期各種場域之間的生存狀態。提出了「產業論述、保存論述、國家論述」與「主體論述」四種觀點。 |
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 |
巴書亞.博依哲努 (浦忠成) |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性口傳文學產生的背景、傳述的型態與期間運長的內容,進行探究;以台原住民鄒族部落-特富野作為探索的焦點。 |
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歷史漫畫 |
邱若龍 |
台灣原住民族,經歷外來異邦族的侵略與統治,每每統治者施行不人道的壓迫與人權踐踏,原住民族必群起反抗,為台灣歷史時代的證言。 |
台灣故事 |
楊寶山 |
四則美麗的傳說讓小朋友在閱讀中習得原民族先智慧,學會守護自然,珍惜資源,認識原住民的「敬天思想」和「感恩」文化特色。 |
賽德克境觀 |
劉倩儀 |
傳達一個文化工作者,對影像的熱情及生命力的延伸。 |
MAKAPAHARTS AWARD2015美術獎得獎作品專輯 會畫類 |
林江義 |
顯示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族文化的關注,不再侷限傳統文化脈絡之美,能以深刻而不流俗的角度發想創作,精煉出不同視野的主題作品,再次彰顯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與瑰麗。 |
阿美族Cepos |
台灣民學文化學會 |
在保存部落生活文化特質,作為港口教育新生代的教材讀本,對於其他族群則是一本港口阿美族的入門;兼具歷史與時代的多重意義。 |
排灣族教學活動手冊 |
莊昆民邱素沁 |
發揚各族優良文化傳統;增進適應現代生活之知能、態度;減少或防範個人、家庭美滿、社會祥和。 |
赤裸山脈 |
游霸士.橈給赫(田敏忠) |
從山林到城市,細細描繪了一個生動的原住民社會,如何在外在條件的轉變下,隨之轉變或調適的過程。 |
來自地底的禮物 |
楊寶山.張振松 |
讓孩子從美麗的神話與傳說中,了解原住民祖先的智慧,從而學會守護山林,真珍惜資源,作個時時心存感恩的的人。 |
百步蛇娶新娘 |
吳燈山.劉伯樂 |
百步蛇王喜歡頭目的兩個女兒,不知道娶誰好,後來,他想到一個好方法。 |